真人秀拥有情绪魔法就够了吗?

  卫中

  “血压上升”“一边烦一边看”……近日,一档以明星夫妻嘉宾为观察对象的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节目宣称通过为期18天的“再爱之旅”,展露更多婚姻本相。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其核心手法逐渐浮出水面——以“情绪价值”争夺流量红利。

  节目中,三对面临婚姻危机的艺人夫妻成为观众审视的对象。他们的情感纠葛让观众“很上头”,而个别嘉宾的言行也让观众“很恼火”。其中,一位男嘉宾在夫妻画像环节中对待画师傲慢无礼的态度,更是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和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他人,也暴露了其缺乏教养、情商低下的一面。而此前,该男嘉宾就已经因为不尊重妻子、不尊重工作人员等行为被诟病,有网友表示此次事件更是让观众的“积怨”爆发。

  明星嘉宾在真人秀节目中的口碑崩塌并非个例。在另一档旅行社交综艺中,一位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女演员也被观众“鉴定”为情商差、没礼貌,与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接地气、亲和力的角色形象大相径庭。这些公众人物在真人秀中的表现,无疑让观众大跌眼镜,也让他们亲手打破了自己的光环,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祛魅。

  不可否认的是,真人秀类节目颇受欢迎。一定程度上,它提供了别样的视角,让观众能够更真实、全面地了解明星艺人等公众人物。但是,当节目过度寻求以展现嘉宾“翻车”言行为“卖点”时,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其动机了。

  在竞争激烈的文娱市场中,为了争夺有限的观众注意力,真人秀节目制作方往往会寻求能够快速吸引眼球的内容。明星的情感生活、性格缺陷等话题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因为这些内容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冲突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讨论,从而提高曝光率和关注度,实现变现,有人称之为综艺的情绪魔法。然而,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除了“情绪价值”的商业逻辑,综艺节目难道不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吗?如果只是引导观众消费“窥私”和“猎奇”,不加节制地点起情绪的“火头”,这类真人秀的“真”与“秀”尺度在哪里,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而大家在骂过笑过后又究竟能留下什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