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声音交互作品在夏衍旧居上演

  一部沉浸式声音交互作品在历史建筑老洋房夏衍旧居里上演。(受访者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孙彦扬

  衡复风貌区的梧桐光影是秋日时节人们的心头爱,如果逛逛马路喝杯咖啡,再到历史建筑老洋房中看一场沉浸式演出,十分惬意……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专业展演板块组成部分,2024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在11月举行系列活动。连日来,一部创新的沉浸式声音交互作品《梧桐影韵——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声影回忆》在衡复艺术中心园区夏衍旧居上演。

  迈进夏衍旧居的马蹄形门洞,夏衍的文字铺满前厅的天花板与主墙面,其所作《野草》的诵读声响起,这样一道声音景观引人们进入一场轻巧别样的沉浸式体验。客厅的留声机中响起舞曲,一支《梧桐影韵》引用了上海老歌的流行曲风,词曲却是全新创作,讲述了对这片充满历史记忆和音乐底蕴的城市街区的回忆。原来,这部作品由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艺术总监、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安栋教授领衔担纲创作,携手上音数媒学院的戴维一副教授、董天晟,以及音工系房大磊副教授、音乐剧系的马良导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蔡张蔺等青年教师共同主创。融合人工智能(AI)和扩展现实(XR)等前沿科技,将上海的城市文化记忆以全新的方式活态呈现。

  “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袍。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由“女主人”引进书房,这里响起黄自谱曲的学堂乐歌《西风的话》,这首上海市民自幼耳熟能详的歌曲,最早收录于上世纪30年代《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历经近百年光阴,仍然是小学音乐课上的保留曲目,见证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启蒙与崛起。旧居书房里,窗户纸、木地板都是天然的投影屏幕,歌词字幕随着影像播出,人们可以随时开口合唱。此情此景,音乐、建筑与城市,彼此交融。

  追随着乐声走进厨房,苏州评弹响起,充满生活气息的碗盆声,小馄饨、油爆虾等本地吃食都“上桌”了,又是光影交错中的“三味人生”。入座餐厅,在上海历史影像与现场歌谣的包裹中感受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精心设计的空间音频赋予整个建筑鲜活的生命,在沉浸式演艺的加持下,关于城市老建筑的故事走向无限敞开。

  “我们不刻意追求高科技的应用,而是希望以流转自如又浑然不觉的方式,将恰到好处的技术元素,自然而然地置入老建筑之中。其实无论做什么艺术作品,尽量把人为和技术的痕迹缩小,对观众来说,技术的功能是衬托艺术的完美呈现。”安栋说。通过沉浸式XR剧场的形式,观众被带入一个融合演绎、交互、对话和舞蹈的多维空间,唤醒对“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情感记忆,构建起从衡复出发,最终归于上海的文化叙事。

  重温一种生活方式,更新一次城市叙事,演艺新空间与上海在地文化巧妙融合,以数字文旅更新着城市品牌——从衡复出发,终归于上海。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声音交互作品运用数字科技打造文旅新产品、新场景和新体验,在历史音乐的视听符号与现代数字科技的碰撞中,为衡复文化风貌的描绘注入了活力,为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Tags: